河南省国度非物资文明遗产:麒麟舞(睢县麒麟舞)欧洲杯·官网最新
睢县麒麟舞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大刘寨村,据大刘寨民间相传,麒麟舞原属明朝宫廷娱乐项目,明朝灭亡时,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欧洲杯·官网app,将一对麒麟皮(道具)带给睢县大刘寨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此,麒麟舞便在大刘寨扎下根。睢县麒麟舞的舞蹈动作难度大、步伐跨越幅度高,且大多是武术动作,特别是蹿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等高难度舞蹈技巧,没有扎实的武术功底难以做到,整个表演过程中有大鼓、大锣、小锣、大铙、手镲等乐器伴奏。睢县麒麟舞的师承关系较为特殊,世代传授均不举行拜师收徒仪式,而是以冯氏家传为主,兼收村里爱好麒麟舞者的亲眷,组成表演团体,代代延续。因此,大刘寨冯氏被称为“麒麟世家”。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23日,麒麟舞(睢县麒麟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3。
睢县麒麟舞发源于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其鼻祖是冯玮,据清代乾隆年间《杞县志》记载:“冯玮,字玉九,考城(属睢州)人,占籍于杞,遂为杞人……崇祯癸未举进士。乙酉授德清知县……而大事已去(指明亡),玮亦解组(解下印绶)而归……”南明灭亡时(1661年),冯玮把麒麟舞从宫廷带到民间。
睢县麒麟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大量的武术动作,成为集舞蹈与武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睢县麒麟舞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革新,一开始它仅限于平地表演,至清末民初,随着睢县当地武术水平的提高,睢县麒麟舞十二世传人冯永汉、徐廷瑞、韩克顺等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
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主豫后欧洲杯·官网最新,提倡敦厚风俗,反对封建迷信,睢县麒麟舞十三世传人李文学、韩志一等简化了“盘门”表演,革除了舞“明棍”、放“盒炮”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使睢县麒麟舞发展成一种融艺术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