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官网登陆舞剧《28天》报告建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数百年历史的城楼、28天的紧急任务、数易其稿的设计方案……一部舞剧为今天的观众揭开了72年前开国大典背后的一段神秘往事,也让昔日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的舞剧《28天》将于2021年12月16、17日在北京二七剧场首演,届时,青年舞蹈家们将用动人的舞姿为京城观众讲述一段峥嵘岁月里的青春往事。在12月8日舞剧《28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创团队通过展示舞剧片段和现场解读,为观众揭开了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舞剧《28天》讲述了1949年金秋,新中国成立前夕,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一群年轻的舞美队员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城楼装饰一新,迎接10月1日在此举行的开国大典,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8天……
70多年前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在今天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中,被给予了全新的热情与感动。“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年完成这么重要任务的一群人,竟然是年龄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大的一群年轻人,”谈到创作初衷,导演王圳冰难掩对真实历史人物的钦佩,“他们是我们的前辈,但我们更愿意把那个时间节点的他们当作同龄人去理解”。
北京歌剧舞剧院、董事长杨照珩表示,该剧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演员平均年龄更小,他们创作这个作品是以“青春致敬青春”。“这群正值青春的创作者,在致敬当年风华正茂的文艺工作者。”这种创作思路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体现,舞台上,年轻的舞蹈演员展现出了青春特有的朝气与活力,更用他们精湛的舞蹈表演刻画出了经历过岁月的剧中人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憧憬。
正是因为出自年轻主创团队之手,这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中动人细节的舞剧作品才更加富有当代特色和青春活力。作品里人物塑造鲜活,故事桥段充满幽默与温情,主创者们相信,这将是一部可以令青年观众喜爱的历史题材作品。“我们让剧中的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平凡人的情感,”该剧导演黄云松认为,同样是青年人,今天的年轻观众和历史中的人物不应该存在代沟,“因为人心中的理想和热情永远是相通的”。
舞剧《28天》中,“28天让城楼旧貌换新颜”的核心剧情有着线年前开国大典前夕,承担布置装饰城楼任务的是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舞美队的队员们前后共设计了20幅方案供上级挑选,最终八盏大红灯笼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并最终施行。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编剧李天翼充分挖掘了这段历史中鲜活的人物代表,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融入剧中。原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苏凡当年只有25岁,彼时的他刚刚新婚不久,爱人是后来蜚声国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而舞美队中的一位“国际友人”更加特别,日本左翼画家小野泽亘,中文名萧野,城楼“张灯结彩”悬挂八盏大灯笼的方案最早便由他提出。这些线天》剧中鲜活的角色:老成稳重的王队长是团队的灵魂,他迎难而上充满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所有的创作者;日本设计师小野更是积极融入集体,以自己的真诚与才情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
剧中登场的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善于交际、深通人情世故的万金刘,忠厚耿直、身强力壮的大力东,认真细致、擅长手工的道具师小石头,性格内向又热爱艺术的的于裁缝,聪明伶俐、美丽大方的剧社演员英子……这些在大历史时刻做出贡献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家国天下的“大情怀”,将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转化为攻克难关的决心。导演王圳冰希望通过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角色,让观众感受作品的温暖:“他们都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物,只有平凡的人完成了不平凡的事业,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信念带来的力量。”
“致敬青春时代,闪耀平凡光辉”,杨照珩表示,“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这一点在我们的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无数像剧中人那样的‘平凡人’共同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灯笼是舞剧《28天》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与视觉亮点。舞美队员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英子手中的红灯笼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舞美队员们绞尽脑汁向制灯师请求传授制灯技巧,多次被拒又再度尝试,将剧情推向了一个小的点。
1949年开国大典当日,八个中国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圆红灯笼悬挂在城楼上,每个约重80公斤,这八个灯笼在大典结束之后一直悬挂了45年,直到1994年被摘下。这些灯笼不仅是开国大典重要的装饰,也是舞剧《28》天中的重要线索。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宫灯的制作,舞美设计王玥琛、毕欣冉走访了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的前身是晚清时期为宫廷、王府制作宫灯的文盛斋。创作前期,主创团队搜集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北京宫灯制作的资料,他们结合这些信息,将制灯的过程细化,编成了可看性和艺术性兼备的舞段。
“我们采用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北京传统文化,再结合到舞剧的编排当中。”黄云松导演说道,“除了北京宫灯,我们还在舞段中加入了一些京西太平鼓的元素,可看性很强,为了丰富我们这部剧的艺术美感和文化气息,同时也想让这个剧更具在地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太平鼓队来到广场参加开国大典的欢庆表演。主创团队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元素,在舞美队请求老灯师制灯的剧情中,他们敲着太平鼓围着老灯师舞蹈,视觉上大气有力,表现出舞美队员三顾茅庐的决心,在剧情上又编排得诙谐幽默欧洲杯·官网登陆,增添了趣味性。两处非遗元素融合的巧思都为这部剧增添了不少亮点。
除了舞蹈编排上的元素融合,《28天》在音乐、舞美、服装各方面都用心设计,也正是各部门的多方努力,使整部剧更加完整、精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剧《28天》在音乐设计上延续了风格在地性的观念,用了三弦、京胡、小快板等,整体风格充满了京味儿。配乐中还将《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等音乐的旋律化用其中,特别是国歌的开头旋律曾在剧中多次响起。作曲杨翼表示,国歌旋律的出现意在表达剧中舞美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们热爱着即将到来的新中国,这个旋律不仅是一种信念的象征,也是他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这段旋律每次的出现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也起到了贯穿整剧、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倒计时的钟表声也穿插在整个配乐当中,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将情绪一步步推向。
舞剧《28天》的巧思同样体现在该剧的舞美与服装设计中欧洲杯·官网下载。舞美设计采用了实景与投影结合的形式,开国大典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新设计的场景将以投影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丰富舞台空间。全剧的部分将出现两个巨大的半成品灯笼框架,演员们在灯笼框架中穿梭舞蹈,在展现高超舞技的同时,也表现了宫灯制作技艺的繁复。最终灯笼制作完成,两个半圆灯笼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大灯笼,舞美队队员们终于站在自己的劳动成果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服装设计方面,该剧整体以土调为主,贴合舞美队员们的军人身份,同时又结合他们各自的职务及性格特点,做了紧贴人物形象与性格的造型设计,辅以人物随身道具的使用,使该剧人物性格特点更加鲜明。